一、生態修復的定義
生態修復是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,輔以人工措施,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原有的功能與結構,并能自我維持正向演替和生態平衡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屬于恢復生態學理論的研究范疇。
生態修復工作的本質是為環境服務。
二、生態修復的主要內容
1、修復環境功能:就是恢復一個生態系統的健康。這種“健康”主要是指有序的能量流動、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。
2、恢復生態結構:就是恢復一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,包括空間結構和生物結構,要恢復完整的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。良好的生態結構是地球物質循環的基礎和保證。
3、恢復可持續性:包括生態系統的抵抗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。
三、生態修復不等于綠化
一般而言,城市綠化工作的本質是為人服務的。
綠化不等于生態修復,只是生態修復的手段之一。人們在自家庭院的空地上種上花草,這就是綠化,但不是生態修復。修復生態是修復地域生物多樣性、生態的完整性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和生態系統自我維持性。
生態修復有時需要人為輔助。有些受損的生態系統沒有人為幫助,很難恢復,比如受損的裸露礦山巖壁。有些生態系統可以自我恢復,但時間很長,也許要100年、1000年的時間,有了人為幫助,這個恢復過程會很快。
一般而言,生態修復的首要內容是植被系統的修復,即“植被恢復”!
四、植被和土壤的作用與相互關系
植物是陸地生態系統主要的“生產者”,而人類是生物鏈條上的“消費者”,是目前大多數環境問題的“制造者”。
在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構成要素中,植被是核心內容,是基礎。要修復生態,首先應該實現植被恢復!
植物生長需要土壤。如何保持土壤不流失,是實現植被恢復的關鍵。植被遭到破壞后的直接后果就是水土流失,水土流失給植被的自然恢復帶來巨大難度,因為支撐自然植被系統的土壤基礎被破壞了。